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常态公开课】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38
发表时间:2020-09-15 08:47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授课教师 :郑玉萍  授课班级:高一6班  授课时间:2018年9月13日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一些基本数据:方向、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

2.理解由于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地转偏向力、地方时差,掌握时间的有关换算,能正确判断晨昏线。

3.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黄赤交角及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过程,并能演示其运动规律。

4.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及纬度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地球仪或课件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方向、周期、轨道和速度等,分析各自的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能够准确地画出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并能据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地球运动、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等自然现象的认识,提高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进一步树立世界的物质性及物质运动规律性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1.自转和公转的特征、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移动。

2.时差、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带范围和天文四季的划分。

教学难点

1.恒星日、太阳日的概念,时差的计算。

2.黄赤交角的存在及对太阳直射点的影响、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分析。

教具准备地球仪、手电筒、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4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太阳辐射及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请同学们复习回顾并填写下表内容。

投影:

(投影表格,提问检查)


概念

成因

特点

所处位置

黑子




光球

耀斑




色球

太阳风


日冕

学生回答后,教师评价总结,并依次投影展示如下:


概念

成因

特点

所处位置

黑子

太阳光球上的暗黑的斑点

它的温度比太阳表面其他地方低,所以才显得暗一些

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活动周期为11年

光球

耀斑

太阳色球有时出现的突然增大、增亮的斑块

太阳短时间内释放出巨大能量造成的

耀斑爆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色球

太阳风

日冕层大气带电粒子流脱离太阳引力飞向宇宙空间

日冕

在初中地理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了地球运动的一些基本特点,如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以下表格内容。

投影:

地球运动

围绕中心

运动方向

运动周期

运动速度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阅读教材,自主探究,完成表格空白内容。

投影表格,巡视检查指导学生自学情况,并板书课题及表格内容。

板 书:

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点

分组演示地球自转的方向,并注意观察从北极上空和南极上空看地球各呈什么时针方向转动。

师生总结,获取正确结论: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如下图所示。

通过演示,我们了解了地球的自转方向,那么地球自转一周(360°)所用的时间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24小时吗?

生阅读教材,完成P16活动内容。可采取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

课件显示:

多媒体动画演示“恒星日与太阳日”

图1

拉长投影中地球与恒星之间的相对距离,日地距离可以更靠近一些。某一恒星、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隔为一个恒星日。太阳、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隔为一个太阳日。

推进新课

利用课件中的动画分步显示讲述:

恒星日是以遥远的“恒”星为参照物的,遥远的恒星相对于地球而言是不动的,此时地球的公转将会忽略不计。某一恒星、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隔为一个恒星日。

如图1电脑显示动画:假设遥远的恒星和太阳(S)同时对着地球上的一点P,设地球只自转而不公转,那么地球在E1处自转一周(电脑显示P点绕圆运动一周,360°)。

如图2先以恒星作参照,动画显示恒星日的长度。

动画的过程是:地球一边自转(即P点绕圆心运动),一边由E1向E2运动(公转),当地球到达E2点停止,此时P点刚好对着恒星。

师此时地球是否自转了一周?自转的角度是多少?以什么作参照?

生学生回答。

师从E1到E2,地球自转了360°。因为是以恒星作为参照,地球从E1到E2的时间间隔就是“恒星日”,时间长度为23时56分4秒,它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图2                   图3

若以图3中的太阳作参照点,则太阳日的长度应为E1到E3的时间间隔(显示太阳日的长)。

指图分析,在图2中可看出,地球在E2处时,P点还未两次对着太阳,即以太阳作参照时,地球自转还不到一周360°。

(演示动画)地球继续自转(即P点继续绕圆运动),但地球同时绕太阳公转到E3处时,动画暂停,P点两次对着太阳。

从E1到E3,相对太阳来说,地球是否自转了一周,自转角度是多少?

自转了一周多。

观察得很仔细。(点击鼠标显示连线和“太阳日”)太阳、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隔为一个太阳日。从E1到E3的时间间隔称为一个太阳日,长24小时,其自转的角度是360°59′。

任何一种圆周运动,总离不开角速度和线速度。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

地球自转的速度主要有线速度和角速度,线速度是指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弧长,角速度是指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角度。读图提出探究性问题:

(1)如何计算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

(2)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分布有何特点?除极点外,地球自转的角速度是多少?

(3)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分布有何特点?赤道上的地点自转的线速度是60°N上的几倍?如何证明呢?从地球自转线速度考虑,发射卫星是在海口好呢,还是在太原好?为什么?

观察“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图”,小组合作探讨以上问题,由小组推荐代表发言。

生1 地球自转一周为360°,所需时间约为24小时,故地球自转的角速度为360°/24小时=15°/小时;地球自转的线速度为不同纬度的纬线圈长度除以24小时。

生2 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南北两极外,均相等,都是15°/小时。

生3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赤道最大,自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

 学生回答后教师激励性评价并讲述:

关于赤道上的自转线速度是60°N上的几倍问题,我们可用画图分析的方法寻找答案。

师画板图如下图,R为地球半径,r为60°N地球自转的半径。

生到讲台,在黑板上证明赤道上的自转线速度是60°N上的2倍。如下:

∵赤道上的自转线速度

V=2πR÷24小时

60°N上的自转线速度

v=2πr÷24小时

r=Rcos60°=1/2R

∴V=2v

(承转)我们已经探讨了地球自转的规律。而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绕日公转。那么地球公转有什么样的规律呢?

请同学们观察动画“地球的公转图”,这是从地球的北极上空观测到的公转情况。

投影:

请同学们在观看动画的同时,思考下列问题讨论回答:

问题1:地球公转的方向是怎样的?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方向旋转。

问题2: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什么形状?太阳是否位于这个轨道的中心位置?太阳的位置在那里?地球到太阳的距离是否变化呢?

椭圆轨道图

投影:

(简单介绍椭圆的基本特征:长轴,短轴,椭圆中心,焦点)

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是不断变化的。因而有了近日点和远日点之分。

展示表格


时间

速度快慢

平均角速度

远日点

7月



近日点

2月



问题3:地球公转过程中的速度是否变化呢?如果变化,有什么变化规律吗?

是变化的。近日点最快,过后越来越慢,到远日点最慢,然后又逐渐加快。

问题4:地球公转的周期是多长时间?

一个回归年,长度为365日5时48分46秒。

(巩固训练)

填表,完成自转、公转基本特点表格。

地球运动

围绕中心

运动方向

运动周期

运动速度

地球自转

地轴

由西向东

从北极看:逆时针

从南极看:顺时针

23时56分4秒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南、北两极点为0,其他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相等,即15°/小时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向南、北极点逐渐减小,至60°N、60°S处减小为赤道的一半;两极点处为0

地球公转

太阳

由西向东

在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逆时针转

在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顺时针转

1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平均角速度:约1°/日,平均线速度:30   km/s

近日点公转速度最,远日点公转速度最

(画横线部分为学生填写内容,投影逐步显示)

课堂小结

本节课内容较多,主要学习了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知识,学习时可采用列表对比法,加以理解掌握。




文章分类: 地理资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