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2017年版)学习心得体会

114
发表时间:2020-09-09 16:58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2017年版)学习心得体会

                           历史组      王晨

高中历史课标2017年版确定了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优化了教学内容并增加了学业质量标准,为学科课程的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新的课程体系要顺利践行并达到预期效果,还需要一个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究与适应的探索过程。这对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对高中历史教学是个巨大的、颠覆性的新考验。面对新一轮的课程变革,面对课程教学价值取向的变化,如何顺势应变是广大历史教师必须面对的挑战。

一、研读课程要求,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要胜任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教师须认真研究解读新课标,把握改革要点,确立新的认知观、教学观和评价观。首先,全面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具体表现,认识核心素养五个方面既有各自的功能定位又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既要注重对某一核心素养的培养,更要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培养。明确每个核心素养四个层级的水平表现划分,领会其内含的学科内容特性和技能要求,对照教学具体内容或教学重难点,针对性地收集相关资料,再转化为以学生发现、探究问题为主的课堂教学。其次,分析课程结构及教学内容变化,调整、更新学科知识体系储备。重视各模块课程内容要求中“教学提示”与“教学活动案例”的指导作用,认真学习,内化为自己的教学思维,结合学科本质特性和学生学习发展需要,建构自己的教学知识体系。再次,钻研学业质量要求。学业质量标准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教学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难点。它把教学的效度进行水平划分,并与学业考试进行对接。教学上要求对学生的综合发展状况(包括阅读能力、时序能力、叙述能力、比较能力、论证能力、评价能力等)进行综合考量,更加关注育人目标的有效落实,明确了新的质量观。同时也为阶段性评价、学习水平考试和升学考试命题提供了重要依据,促进教、学、考有机衔接。

二、养成“问题意识”,改变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将是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学科核心素养是多元的综合体,强调个体学生学会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批判性思维。学科核心素养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必须是通过教师提供典型素材,借助问题驱动,引导学生在不断地探究、交流、沟通与合作过程中逐渐养成的。素养是学生学的知识忘记后还留下来的,能够带走的,以后用得上的品格和能力。

问题教学将成为历史课堂教学的新常态。高中课标2017年版每个内容标准模块后面提供的“教学提示”和“教学活动案例”,无一例外地倡导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问题讨论。因此,高中课标2017年版对中学历史教师教学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提出更高要求。教学过程中要以目标要求与素养训练为导向,以问题或案例教学为核心,从教学预设、教学内容选取、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合作探究、实现情感体验到教学效果评价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考量。“学校的历史学习,不是把焦点集中在历史本身发生了什么上,而是要集中在我们如何具有对历史的认识。”通过问题置疑,营造认知冲突状态,建构基于史料研习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搜集、整理、辨析史料,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运用历史知识和学科方法在真实情景中认识和解决历史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总之,新课标充分体现了与时俱进、科学简明、清晰可观的特点。它给我们的历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它给我们的基础教育注入了活力。我们一线教师必须认真领会,精心贯彻,努力提高教学水平,打造真正高效的课堂。



文章分类: 历史资源
分享到: